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这是一篇美文,不论是从文章的情境或是物境而言,都很适合学生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远远望去,为什么说那棵大树很美丽呀?”让学生自己品味、自己找出文中是如何写这棵美丽的大树的;其次再让学生说说作者走近大树所看到的景物,让学生明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借此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学中有个教学重点,即让学生了解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的作用。在由远及近描绘景物之后,作者概括的写出了叶子一年四季的变化,而且写得很美,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嫩绿、肥美、飘零这几个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借此不仅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想像能力。但是,学生就是不能理解“叶”与“人”;“树”与“社会”这样隐晦的含义。无论你怎样启发,都是启而不发!最后,教得我心灰意冷。理解课文思想为什么这么难?如何使学生有兴趣了解课文的内涵?我深深陷入沉思,可是一无所获。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2我们常常思考儿童的语文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比如语文是我们塞给儿童的外在的东西,还是本来就生长在儿童心间的?儿童的言语生命发端于人类遗传的固有图式,还是完全依靠成人后天的种植?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是出于教师的愿景强化训练,还是承认和尊重儿童的语言天赋,着眼激活、唤醒,让这种天赋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潜在性变成生长性?毋庸置疑,语文教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因为儿童存在,才能从儿童出发,并在语文学习中最终成全儿童的生命成长,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意义。以此为出发地,遵循儿童的特点、遵循文体的特点、遵循学科的特点,才能为儿童搭建语文学习的“脚手架”,帮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遵循儿童的特点,保障学习主体的地位。
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默默地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会识别面孔、声音、母语,习得以及对他人产生共情,这一切的过程没有人知晓是怎样发生的。直到某一天,他突然第一次说出了清晰而有意义的字符,使得身边的人们惊喜地发现他原来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大约2岁末,他就建立了一个不小的词汇仓库。在5~6岁时,他已经拥有了好几千个口语词汇,并建立起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而这一切发生在学校教育之前,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只要存在,儿童就能够显现出自己旺盛的语言学习天赋(人的基因遗传)。语文教学应该为儿童进入学校后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并通过阅读进一步发展儿童的语言天赋,使他们的口说之“话”与笔写之“文”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提升。
1.让学,满足自主学习的需求。
单向传授、一味灌输的传统教学,扼杀学生自主学习的天性,注定是没有教学生命力的。为了满足儿童自主学习的需求,在本课的教学中,处处体现我“让学”的思想。
这一学习单,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支撑的拐棍。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自己品味语言,自己动笔划出含有深意的句子,自己和同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集中汇报阶段,学生自由朗读,自主评议,自主交流朗读的策略和方法。让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释放自主学习的巨大能量。
2.互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儿童是优秀的合作者。乐群喜伴,是儿童的个性特征。儿童有“自来熟”的本领,只要有同龄人在场,不用多长时间,他们就能自发地变成玩伴。他们在共同的游戏中,彼此试探,各自调整,通过轮流、等待、合作、分享等方式迅速达成游戏的默契。即使有矛盾,他们多半能够自动化解。学习中的儿童也有明显的群体倾向,成绩相近的孩子或者座位邻近的孩子常常组成一个学习的小群体。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两张学习单都强调了小组活动。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任务中学会合作,他们互相朗读,互相倾听,互相评价,互相讨论,在彼此的启发与欣赏中,获得了更多的学习经验。
3.导学,提升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中,凭着以往的学习经验或者一时的直觉行为,也能获得新的学习体验或新的学习发现,但是这样的学习体验或发现稍纵即
逝。因此需要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帮助他们把无意识的行为提升为有意识的学习,帮助他们把个别化的行为发展为普遍性的学习。
在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品味树叶相连、和谐共生的意境之美时,我就运用了“听关键词想自己的感觉”“比较阅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描述,引发想象”等多种导学策略,为学生体会这首散文诗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搭建了探究学习的“脚手架”。
二、遵循学科的特点,反映语文学习的特质。
如果说,儿童意识是语文教师的第一意识。那么,学科意识就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第二意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人文性、整体性、实践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
1.人文性,体现语文学习的隐性目标。
语文学习不能简单地用学会了多少个汉字,背会了多少篇课文来衡量学习的结果。因为人的情感发展、精神生长、文化积淀都是隐性的学习结果,而这些隐性的学习结果足以影响人一生的幸福。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陶冶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能力;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为生活大树输送“营养”这些目标所指向的学习结果都是隐性的。在教学中,我努力追求“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境界,通过“练习朗读,品味树叶相连、和谐共生的意境之美”、“小组讨论,解密金波爷爷观察的窍门”、“简介作者,延伸课外学习之路”这三个具体环节来推进隐性学习结果的达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首散文诗的画面之美、语言之美、意蕴之美、情感之美和心志之美,感受审美的生活情趣。
2.整体性,彰显语文教学的思维特质。
汉语具有整体性,它“重意合”、“重虚实”、“重具象”,所以在理解的时候,要重视人的体味、领悟、想象、感受。汉字具有整体性,望形知义,音形义合一,是它的特色与个性。因而语文教学也必须具有整体性。20xx版《语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
课程标准》反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此处隐藏9000个字……感悟“生命的乳汁”,“生命”是谁的生命,明明是“树汁”,为什么说是乳汁?叶子会怎么想,大树呢?从而体会到在叶子心中树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树没有叶的乳汁便很成为一棵大树,甚至于会死去。为树汁就像婴儿的奶水一样珍贵。这样对“奉献”的理解就丰满了。学生对于叶子的尊敬与感激便油然而生。期间的感悟无须教师过多的牵引,只是点拨而已,而结合感悟的读更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所要做的是穿针引线,推波助澜。在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大树,为生活的大树奉献时,我做了这样的引导:如果这棵大树是地球,你会为他做什么?如果这棵大树是我们的家,你会为他做什么?如果这棵大树是我们的班级,你会为他做什么?如果这棵大树是我们的社会,你会为他做什么?将学生思路拓开,让学生选择一个角度去思考,会比我苍白的说教更有意义。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2金波老师的《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首文质优美、托物言志的散文诗。语言清新、自然,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认为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美、怎样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味文章的语言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扫清阅读障碍,学生熟读课文后,我请他们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自然段,并说出原因。有的喜欢“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树的美丽、茂盛、茁壮、生命力;有的喜欢“走进树的时候,我发现,……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喜欢叶子的美,喜欢叶子的形态各异;有的喜欢“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奉献给大树。”——喜欢叶子的默默奉献精神;有的喜欢“绿叶为大树而生。……回归大树地下的根。”——喜欢叶子一年四季的变化,喜欢叶子一生都为大树服务的精神……
蓦然发现,课文的后几个自然段竟然没什么人问津,我就对他们说:“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最喜欢哪些语句?”“想!”问老师,他们的兴致骤然高涨,回答的声音异常响亮。我告诉他们我偏偏喜欢后几个自然段,因为大树是因叶子而葱翠,叶子是因大树才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的,它们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一个整体。假如大树没有了叶子,变得光秃秃的,它还会美吗?那么如果叶子离开了大树,飘落枯萎了,它还有精神吗?学生们若有所悟地点着头,此时再让他们品读七、八自然段,感觉就是不一样。
学生质疑最多的还是“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大树站在太阳和大地之间”这个自然段,此时联系学生的生活来理解应该是最便捷的方法。我先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把我们的三(2)班比作一棵大树,那我们73个同学就是73片形态各异的叶子,我们为班级取得成绩,获得荣誉,我们就是一片美的叶子。我们这棵大树很美,我们每一片叶子也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我们愿不愿意做一片美的叶子呢?“愿意!”听懂了的他们又兴奋了起来,开始联系自己的小组、家、年级、学校、祖国……侃侃而谈,再读最后一部分就读得特别自豪,特别骄傲!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3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它用亲信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美丽动人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要让这群刚深入三年级的孩子从语言文字中去欣赏大树和叶子的美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何让去感悟叶子的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去俄是一件难事。
把课文分为三个层次的去教,我力图想把这篇课文教的简单一些。
第一层读课文体会大树的美。这种美学生是能够从书本中找到的。
第二层读课文体会叶子的美,外形的美,在到内在的美:为大树输送着“生命的乳汁”,叶的一生都在无私奉献。学生在理解外在美的时候并不是一件难事,引导学生感受叶子出了外形很美让我们喜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称赞?这是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内在美句子,最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就是一种内在的美,高斯学生内在美比外在美更加重要。
第三层让学生由物及人,“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他茁壮、葱翠。”由这句话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回上文的四句话“无数片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绿叶为大树而生。”“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就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树与叶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内在含义。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4这篇散文诗很美,含义隽永深刻,三年级的孩子理解“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含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的课堂上,先引导学生理解叶子之美。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叶子很美的句子以后,强调“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指导朗读抓住“每一片”、“都”、“很”等词语突出没有不美的叶子,而且叶子美得不一般。叶子到底美在哪里呢?“形态各异”这个词语首先跳入眼帘。词语的意思不难理解,“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就是最直白的解释。请学生结合生活中见过的树叶,说说对“形态各异”的理解。学生说有的树叶像手掌,有的像扇子,有的像针,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样子各不相同。教师强调,即使同一颗树上的叶子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叫“形态各异”。
理解树叶“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多数学生都有难度。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每一片树叶都很有爱心”。树叶的爱心体现在哪里呢?“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光合作用”这样的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当然是不知道的,教师只有和盘托出了,面对一双双懵懂的眼睛,“启而不发”的时候,就只能“灌输”了。经过这样的“灌输”,当我把“无私奉献”这个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时,绝大部分学生也能心领神会了。
课文中描写树叶的四季变化,语言非常凝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嫩绿”、“肥美”这些词语的韵味,学生可能还无法领会。学生交流较多的是“变黄”、“飘零”等词语。有一位很顽皮好动的男孩说秋天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还有学生联想到《山行》中的枫叶,联想到冬天下雪时的情景。
总体而言,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虽然也有一些亮点,但是沉默的学生还是较多。看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是很薄弱的。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任重道远哪!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5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第二课时的开始,我就让孩子们把课文按照大树之美,叶子之美,由物及人分成了三层,孩子们找的很准确。然后老师进行了逐层讲解。第三层是整篇文章的升华,也是最难理解的。我让孩子们先抓住“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茁壮葱翠”、来感悟叶子的奉献和人的奉献之间的关系。来举例说明人们是如何为生活的大树输送营养的。正因为无数叶子的奉献,是生活的大树永远站立在太阳和土地之间,展示其无穷的活力和风采。大树的美来自叶子,叶子的美也来自大树,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最后向学生呼吁,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为了我们祖国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来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整节课上下来,如果在课前准备时让孩子们去观察叶子,搜集叶子,说说叶子的功能等可能对这节课的教学会更有帮助。下一次,根据不同的课文应该让孩子们做好不同的准备。